【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体会】大学的精神品格
大学的精神品格
杜小勇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亲自主持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在各个时期的培养目标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给予每个人大人巨大的精神鼓舞。
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
人大从延安走出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践行的是“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列”,体现了“让党放心”的品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即使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也是迎着炮火,把学校办到敌后去,做插向敌人心脏的利剑。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始终镌刻在人大人坚实的行动步伐中。我们党提出,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年的时,我国要在各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学。所以,国家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我们自然必须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有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从“先锋队”到“万千建国干部”,再到“表率”“栋梁”,人大人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人大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我的理解是,人大要继续要发扬斗争精神、拼搏精神,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领世界的发展。
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朴素的精神。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客观找差距、主观检不足;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小米加步枪也能打胜战的思想刻在心中。人大作为党办的大学,要克服“等靠要”“守摊子”的固化思想,不能把条件差、待遇低挂在嘴边,要以实际行动彰显有条件要高质量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高质量发展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红色基因决定了人大必须与时俱进。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领导者,这是人大应该担当的责任。人大学生不但要做政治立场坚定的先锋队员,也要做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更要做复杂环境下也能创新创造的领导者。
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怎么才能不负人民?我理解,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是人民的期盼。什么是一流大学?现在形形色色的评价指标很多,并不一定都科学合理,但是有些标准在人民心中是有共识的。
那些培养了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界等各届翘楚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一定能吸引世界优秀的学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成为人民心中向往的大学。
能不断产出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大作用成果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的作用不断变化,从单纯的科学研究到科学与产业的结合,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创新创业融入到高校的发展要义之中。高校不再是简单的象牙塔,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直接,也将会越来越多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进步。
能解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大学是一流大学。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演化,给我们解决这些复杂巨系统的问题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例如智慧城市的管理、国家安全、智慧社会治理等等,都需要多学科交叉甚至新的交叉学科来支撑。未来,新兴学科尤其是新的交叉学科将不断产生,而新的交叉学科很多将会在理工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中产生。交叉学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强大的学科基础、大家领衔,交叉学科才能发展起来。
目前,人大已经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完成布局,如何在交叉学科发展中获得优势,提升学校解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能力,切实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性目标,理工科将是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殷切希望,更是一代代人大人的奋斗目标,每一位人大人都应以此为己任,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大学应有之精神品格,跻身世界一流,让党放心、不负人民。